精品便利店与超市的商品组合存在差异。一方面精品便利店目标是中高收入人群,另一方面盈利的方式在于商品本身配置,精品便利店商品组合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品类范围和商品数量、品类结构、商品特征、品类角色及经营品类贡献等方面。
◆ 精品便利店缩减了商品经营范围 ◆
小规模的单店面积及少量的网点分布使得精品便利店难以依靠规模优势大量销售,加上高额的装修费用及租金的支出,“高品质、高成本、高利润”成为核心经营模式,高毛利、高周转商品组合成为精品超市盈利的核心。精品便利店受制于经营面积及盈利方式的限制,在商品品类选择中放弃“大而全”的大卖场式做法,缩减商品经营范围,保留“高毛利、高周转”的品类。
![【运营分析】精品便利店和超市差异在哪?原来如此…… 【运营分析】精品便利店和超市差异在哪?原来如此……]()
例如,在精品便利店中较难发现家电、床上用品、纺织品、文具及体育用品、等消费者购买频率低的品类。对于周转性一般的餐具厨具、清洁用品、杂货等有时会采用专业供应商提供店中店式经营,减少自营方式。
◆ 精品便利店精选优质商品 缩减商品数量 ◆
精品便利店缩减商品数量,超市一般经营单品数在10000以上,而精品便利店全时只经营3000左右的单品,国外7-11经营单品数更少,仅在2600个左右。主要由于精品经营面积在100至150平方米左右,相较大卖场而言面积较小,同时精品便利店会为目标客群精选优质商品,减少同类商品数量。
![【运营分析】精品便利店和超市差异在哪?原来如此…… 【运营分析】精品便利店和超市差异在哪?原来如此……]()
◆ 不一样的品类结构 ◆
精品便利店目标客群主要是外籍人士及中高收入群体,该群体消费者大多受西方的生活习惯影响较大,更加西方化。精品便利店为满足目标群体的需求,在商品品类结构上与普通便利店形成显著的差别。
精品便利店商品品类结构中单品数占比最高的三个品类为HBA、Snacks及非食,SKU占比分别达到17%、15%及12%。基础食品、烟酒类、饼干、饮料及生鲜SKU占比在5%至10%之间,而日配、母婴用品、冲调、方便食品、冷冻食品等SKU占比均在5%以下。
在业态配比中,精品便利店与普通便利店也形成比较明显的差异,例如在酒类配置中普通便利店以白酒为主,提供10种左右低档红酒,而在精品便利店中红酒的供应达40多种,档次品种齐全,而白酒仅提供高档商品。精品便利店提供多种各国风味不同的奶酪,单店可提供20多种奶酪供应,占日配部分商品数30%左右,而在普通便利店中该比例不足3%。
◆ 不一样的商品特征 ◆
提高进口商品比例,适应目标客群生活方式改变,精品便利店主要以进口商品为主,提供差异化的商品。在精品便利店中进口商品比例大多在30%以上,某些门店甚至可以达到80%的进口商品。在经营品类上精品便利店融入更多西方生活方式元素,在调味品品类中普通便利店以中式调料为主,精品便利店更多提供橄榄油、意大利面酱、韩国酱、日本芥末、东南亚香料等,为西餐烹饪提供基础。
精品便利店提供产品单价较高,在同类商品中进行严格的筛选,选取具有高品质的商品,为高端消费者提供了区别与普通便利店的商品选择满足感。
精品便利店提倡有机健康的生活理念,在商品配置过程中增加绿色有机产品,对品质严加把关。
精品便利店中销售的蔬果及海鲜产品,大多属于有机产品,同时大多采用预包装的形式,在商品上架前对商品进行简单的加工和清洗,提高商品质量。精品便利店中面包大多为现场制作,采取优质原料,而大多数普通便利店中面包多采用预包装面包。
◆ 不一样的品类角色 ◆
以体验性业态,店中店为首选品类,吸引人流。国内外的精品便利店为了满足目标客群对于社交的情感需求越来越多地提供体验性业态,进行更多的跨界尝试,使其不仅仅是简单购物场所,在吸引人流的同时还可提高顾客忠诚度。精品便利店根据高品质人群对于特定商品的需求及进口商品优势,提升某些品类重要性。
例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居民家庭的独立性、个性化和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宠物饲养已经成为城市居民消费的新亮点,与普通便利店将宠物用品作为便利性品类不同,精品便利店大多重视该品类,为其设立专区。
◆ 不一样的品类经营贡献 ◆
精品便利店由于不同的品类结构及品类角色导致各品类经营贡献差异较大。例如精品便利店中20%商品为休闲食品,为门店贡献14%的销售额,而在普通社区便利店中休闲食品sku占比为17%左右的销售贡献仅为7%。
在酒类的消费中精品便利店红酒的销售贡献在烟酒中可占到35%至40%,同时洋酒的销售贡献可达到15%左右,而在普通便利店中白酒的销售贡献在烟酒中排名最高,可占到35%左右,而红酒及洋酒合计在5%左右。
精品便利店中HBA、冲调及母婴用品的毛利贡献明显高于其在普通便利店中的毛利贡献,主要由于该三类商品中精品便利店大多引进高质量的进口商品,在与大量同质化的普通便利店之间形成差异的同时增加商品的毛利率,从而提升品类毛利贡献。